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大学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根据《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要素。大学育人过程就是用大学文化影响、熏陶、教育学生的过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规范、审美陶冶、传播辐射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弘扬主旋律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形成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征为一体的文化品质,推动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2.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大学文化,深入挖掘吸取我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大学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
3.坚持育人与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积极发挥高校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辐射、服务功能,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主要内容
(一)深入培育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1.深入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科学提炼学校精神,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大学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2.倡导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注重做好校史的编撰和校史陈列室的建设,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发挥优秀校友的示范作用,增强师生爱国爱校意识和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3.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校园风气。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1.推进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学校形成公平、民主、法治的制度文化。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保证学生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资源,获得学业和品行评价,获得奖学金及其他奖励、资助等方面受到平等、公正对待,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广播台、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使师生员工全面、深入、及时地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引导师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育人功能
1.加强校园整体规划。从“以物育人”的角度,进行物质文化规划和布局,既满足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又注重创设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体现学校主导价值追求和审美需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观。学校建筑、校园景观、一草一木都是育人载体,要充分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气质,展示其丰富内涵和魅力,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向上向善的情操追求。
3.重视学校标识的设计和制作。学校的校牌、校徽、校标、校歌、画册、贺卡及纪念品等的设计制作,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彰显学校的传统、精神、风格与特色,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
(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做好师生日常教育工作
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各类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注重利用新生入校、党团活动、主题班会、毕业实习、就业择业等时间节点,开展集中专题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效果。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教室、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节约型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引导师生从具体事情抓起,培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注重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重视做好社团骨干的选拔和培养,促进学生社团活动健康开展。
3.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办法,定期开展“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努力形成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筑网上育人新阵地
1.着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强化阵地意识,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注重了解和掌握校园网舆情,开辟理论论坛、时事政策、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政策咨询、热点解答等专题网页,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回答师生关注的问题,不断拓展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间,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
2.全面强化校园网管理。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落实用户实名注册登记制。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等系统,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和蔓延。
3.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坚持“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原则,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的深度融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整合各类校园新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聚合效应,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提升网络文化育人品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各单位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制定完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把文化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良好文化素养的大学文化育人管理队伍,加强学习、培训、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育人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高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为大学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建立长效机制。高校要建立完善文化育人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深入推进大学文化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