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高教研究
2020年高教动态第1期
发稿作者:2020-03-25   ‖  发布时间:2020-03-25  ‖  查看98次  ‖  

高 教 动 态

 第1

(总第47)

 泰山学院发展规划处主办       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     录

【本期话题】  高校分类设置、管理、建设及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分类考核】  解读《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转型发展】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

【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分类设置体系及管办评架构探究

编者按:我国高校实行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考核,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服务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出发,对高等教育实行新的分类和规划,明确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走出一条高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实现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因此,要深入研究学习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政策和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深化对办学类型的认识,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分类考核

解读《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

201911,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这是贯彻落实我省《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内涵发展激励机制、激发内生活力,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关键之举,标志着山东高等教育开启了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的新篇章。

 一、背景与意义

 (一)实施高校分类考核,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部署的应有之义。2017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推动地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20194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我省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976号),明确提出“加强考核与评价。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按年度组织开展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实施分类考核,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特、以评促强,是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先手棋。

 (二)实施高校分类考核,是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5所,位居全国第三位;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6.21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在校生258.91万人,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但是,我省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沿用一个发展模式、一种发展路径,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以及升格、更名,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与我国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不相适应,与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立足省情、因地制宜推进高校分类考核分类管理,成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实施高校分类考核,有利于培育“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高校生态。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背景下,实施高校分类考核,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作用,在招生、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师资评聘、拨款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创建科学有序的竞争环境,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协同发展,对于破解山东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困境,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结构,意义重大。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是鼓励高校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力争上游,是鼓励更加公平的竞争、有效益的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发展,进而创建“同类竞争、多元发展”的高校良性发展生态系统。

 二、主要内容

 《方案》包括考核分类与导向、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结果与使用和组织与实施等四个方面。

 (一)明确考核分类。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明确的、社会普遍认可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为避免对分类名称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本次考核沿袭了传统的按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分类方式。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发展基础,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三个类型,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分类考核。

 (二)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党的建设、履行职责、创新创优、综合测评和加减分事项。其中,党的建设情况实行定性考核,其他项目实行定量考核。定量考核坚持存量与增量(增速)相结合,20个考核指标中,考核增量、增速的指标15个,存量指标3个,存量与增量并重指标2个);坚持总量与均量相结合,均量指标11个,总量指标9个);重点考核学校年度发展增量,注重发展速度和均量,兼顾发展存量。

 (三)分类确定考核结果。根据定性考核结果和定量考核得分排名情况,结合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事项和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事项,分类确定各高校年度考核结果。每个类型考核结果分别设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次,优秀等次占比原则上不超过考核高校总数的25%,各类型高校优秀等次比例大致相当。各类型高校定量考核排名后20%的,考核结果为“一般”等次。有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事项的高校,考核结果为“较差”等次。

 (四)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方案》规定,当年度12月底前,各高校对照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专业考核委员会负责健全完善平时考核制度,组织高校考核工作组全面了解被考核单位日常工作情况,实行写实考核,推进督考结合,根据需要对各高校自评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随机抽查核验。

 三、主要特点

 (一)注重考核工作统筹规划。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考核是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976号)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山东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鲁办发〔201856号)的具体举措。《方案》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工作要求,又结合省属高校办学实际细化了具体指标,是加强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的统筹安排,减少了对高校的考核次数,减轻了高校工作负担。

 (二)注重考核内容系统设计。考核坚持突出重点,关注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指标,系统设计各类高校考核项目和指标。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相结合,突出各类高校个性要求。其中,共性要求权重占40%,包含重点任务、预算绩效管理、创新创优、综合测评等指标;个性要求权重占60%,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指标。

 (三)注重引导高校分类发展。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特点,针对有个性要求的考核指标,分类设计考核权重和考核内容,引导和激励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争先创优、彰显特色。

 一是对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指标权重,引导学校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重大需求和引领社会发展为科研导向,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二是对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各项指标权重基本一致,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指标权重略高,引导学校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服务山东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科研导向,积极服务行业产业需求与山东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对其他本科高校,突出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指标,引导学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主要导向,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

 四是考核内容实施动态调整。分类考核按年度组织实施,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高校发展水平等因素,适时对考核内容实施动态调整。

 (四)注重与相关工作的衔接。作为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考核内容既关注了高校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和服务山东“八大发展战略”成效情况,又关注了即将实施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部署任务完成情况。

 (五)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一方面,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任用、物质奖励、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专业考核委员会将考核情况通报各高校,指出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工作要求,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进高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201911

【转型发展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教育经济研究所 郭建如

 一应用型高校内涵与边界

1.什么是应用型

 (1)当前的混乱状况:应用型往往同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院,同行业特色高校,同职业教育混在一起。在边界不清,内涵不确定情况下,就很难谈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和使命不同。

A.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二十条)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解读: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问题:应用型的教育或院校属于职业教育呢?或者职业教育属于应用型呢?

B.一些争论

 某会议发言:“应用型应该向职业型转变”?20195月全国教育科研大会(北京)。

 某期刊论文:本科应用型教育还是本科职业教育?高教探索,2020年第1期。

 某院校定位:培养“职业性的应用型人才”?

C. 教育行政部门的高校分类

 教育部: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

 山东省:《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2019114日,将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三个类型,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分类考核。

 浙江省: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单科、多科、综合。

 上海市:应用技能型、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型;单科、多科、综合

 吉林省:技能型、 应用型、应用研究型

D. 小结:

 常人话语:通常没有清晰界定所用概念,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因人而异,如把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院称为职业学院;认为只要是为某种职业培养人才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没有注意到与教育类型中的差异。

 学者话语:更强调某种教育类型或层次的内涵,如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规格;培养人才的人力资本内涵,特别是知识、能力与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等;侧重从教育体系的角度看待各种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差异。

 官方话语:妥协中形成的政策,往往具有含混性,在政策文本中保留了各说各话的空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法

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课程属性对高等教育分类,高等教育包括技能型(如5B,一般学制较短,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5B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的能力和资格)和应用型(5A2,根据行业或应用领域划分专业,“可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如医学、牙科、建筑等和学术型(5A1,根据学科划分专业)两类。

5A5B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论要求程度的不同以及学制上的差异,把医学和建筑等应用型很强的教育列在A类,主要是强调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有较高的理论训练,或者是较系统的学科训练。

2011年版:分为普通/学术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两类:2-5级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两类,其中5级明确为短线的高等教育,大体对应于我国三年制的高职教育;6-8级教育分别对应于学士、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每一层次都区分为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两类。

 在2011年版的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第五级有重叠,但5级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6级以上针对相关职业领域人才的教育是专业教育,这之间的区分就在于第6级的教育一般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也即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

 (3)不同国家的实践

 国际实践:主要国家没有职业教育本科概念

 欧洲国家:德国、荷兰、芬兰的“双轨制”;

 英国:从“双轨制”到“单轨制”;

 美国:社区学院、本科教育;对应用型学士学位探讨

 国内探索:

 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职)高(职)本(科)硕(专业学位)培养探索

 深圳技术大学: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4)应用型及其教育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职业,以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培养(侧重知识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人才。教育方式因院校服务范围、生源基础、师资水平、校企资源、以及具体的劳动力市场定位有关。

 应用型院校类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 、(应用技能型)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体系构成:

 (1)研究型大学中的专业学院、研究型行业高校(双一流高校);

 (2)应用研究型:行业特色或专业应用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高职院校)

 学术型体系:学术研究型高校构成(学术导向,探索未知,追求无用之用。

 三轨道划分的问题:学术型、应用型、职业型

 核心问题是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但这类教育应该由哪些学历层次构成?是否一定要到研究生层次,甚至博士层次,乃至也要设立博士后制度呢?(为什么职业教育不能有研究生教育,甚至是博士生教育呢?逻辑起点、学科性、学术性)

 双轨道(学术型、应用型)划分的优势:

A.(为什么高职可归到“应用类”?高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是应用性的,技能也是应用性的)

B.(行业特色的研究型高校强化行业特色以及为行业服务,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C.(近些年省属重点大学也在强调地方性和应用型,如吉林省的一些高校,以及浙江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D.(这样的划分,也可以解决应用型与教学研究型划分给地方院校造成的困惑与摇摆)

 区域双轨道的尝试:上海、吉林、广东、深圳……

 二、应用型高校模式与特色

1.模型:在组织形态与组织结构上的体现

 (1)应用型

 应用型是高校类属,即强调科学知识的应用,突出高校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性质、来源、使用的过程以及使用的去处。

 也即突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应用的方式以及师生人力资本构成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

 构建应用型的组织架构,也是高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应用型与院校的组织型态

 应用型是什么样的“型”?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指导意见”提供的“模型”:

A.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转型高校 可以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 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比例不低于50%。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 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B.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C.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D.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E.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3)应用型的多种模式

 市场购买模式:引入教育型企业;

 校企合办模式:与教育型企业/生产型企业合办;

 校企一体模式:吉林动画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行业学院模式:浙江树人学院、万里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常熟理工学院;

 产业学院模式: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宁波的产业学院模式;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校城联合体模式:城市型大学,如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味道”的大学;再如,四川传媒学院与成都影视城。

 校地联合体模式:通化师范学院的“师”“山”“城”“族”“史”……

 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伙伴关系的路径选择:

 确立“办好一个专业,影响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的服务地方经济目标,围绕贵州省、黔南州独特的产业和资源优势,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着力打造六大学科专业群。

 办好一个专业——影响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

 (4)多样性与统一性

 多样性: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造成,不同环境中的压力、诱惑力、资源支持、阻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性与组织范式:组织特性、组织的竞争力在其组织结构上就能体现出来,强调组织的系统性、整体性、共相性

 新的组织范式,而非割裂、碎片式、盆景式或装饰性的。

 (关于专业、专业群、学校整体转型的分别)

 集中关注关键环节所体现的关键特征:组织结构(支撑)、培养模式(试金石)、校企结合(关键)、学生发展(结果)

2.特性:地方性与服务导向

 (1)地方性

 目标指向:一流大学指向的是国际,是在国际范围内争高下。

 关注与解决的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更倾向于关注和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面临的重大和基本的问题,对于这些大学水平的衡量是对解决这些重大和基本问题的贡献程度。

 评价指标: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水平、拥有影响力的拔尖科学家的数量、充足的科研经费、对全球优秀学生的吸引力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指向则是地方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问题,为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高校要解决的通常并不是学术前沿问题,更多的是理论、科学原理或是新技术如何在现实中应用并加以改进的问题,虽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产生新技术,但很难在科学层面产生新发现或者说不是以追求新发现为目的的。

 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术发表。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解决现实的问题常常还是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人才。

 因为地方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突出,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维度和指标,才能彰显其本质的特征和特色。

 (2)地方性与行业型

 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本质属性是地方性。城市型和行业型都只是强调其服务的范围而已,城市型更强调其服务于所在城市的发展,解决其所在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些高校提出行业型定位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是行业主管部门创办的高校,服务于该行业的特色比较明显。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原部属高校的行业院校大多已下放到地方,这些高校已经很大程度上地方化了,因此所服务的某个行业主要是所在地的某个行业。换句话说,行业型也是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

 相对于行业型、城市型来讲,地方性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服务范围与服务目标,甚至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

 (3)地方性、(应用型)与国际化

 地方性(地方的问题、地方性研究、地方特色)

 国际化(教师、学生、课程、专业、模式)

 高水平(衡量标准:师资、教学、课程、科研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主要服务于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可以不关注、不参与国际化。只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应用型高校参与国际化重在师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学习、专业的认证或者国际的应用型科研合作等,国际交流的圈子更多聚集于应用型或应用导向比较突出的国外高校,而非以学术研究取向的高校为重点。

 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强调国际化时,并没有强调应用性的导向,只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或者仅仅是让学生有更多留学经历,这就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地强调国际化就会把应用型做“空”了。

 三、应用型高校的建设

1.转型是个假问题吗?

2.转型的资源依赖与路径选择(政府、产业、国际)

3转型中的战略次序:先内后外与先外后内

4.转型中的上下同心问题:如何解决上热/中温/下冷现象;

5.转型中的激励与团队建设问题

 四、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标准

1.国际比较的标准问题

 (1)地方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排行中的困难:

 一流是比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一流。尽管地方性会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但并不是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就不可比较。只不过这个可比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地域,超出一定的地域,其可比性就弱了。因为地域不同,各地产业不同,需求不一样,学校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地方性是应用型高校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服务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如果应用型高校办得比较好,就必须扎根于地方,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推进器。相应地,这就要求这些应用型高校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深深地打上地方性的烙印。

2.多维排名的实践

 在多维全球大型排名里,相对来说较好的高校都被列入同一等级,但不区分名次。在以格言“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大学”(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best university in the world)的基础上,通过该排名仅仅展示的是高校的特色,而不是名次。

 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排名的维度:教与学、科研、知识转移、国际化导向和地方事务参与度在高校层面,地方事务参与度通过以下六个指标得以体现:在本地(50公里邻近地区内)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在本地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占比;在本地完成实习的学生占比;高校教师与本地的一位作者共同发表著作占比;由地方上资助提供者(企业、私营机构、基金会等,政府提供资助不计在内)提供的资助在高校获得所有第三方资助中占比;与地方上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占比。

 知识转移维度则通过以下九个指标得以体现:与一位企业员工共同完成并发表的学术著作占比;每一位学者拥有的来自于非官方赞助者提供的第三方资助;取得的专利的绝对数量(十年期间 );变量正常化后取得的专利的数量(每一千名学生,十年期间);与校外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专利占比(十年期间);每一位学者拥有的衍生公司的数量 (全职工作的学者);至少在一项国际专利里被引用的高校出版物的占比;高校基于培训活动取得收入在整个学校收入中占比;毕业生创建企业的数量( 每一千名毕业生)

3. 应用型院校评价标准

 (1)应用型本科排行的争议

 相关的批评

 院校的反应

 (2)应用型本科评价核心导向

 突出应用型和地方性

 诊断与发展

 (2)评价的基本维度

 条件评价:基本条件评价

 过程评价:相关活动、行为的评价

 结果评价:产出及影响评价,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3)评价集中关注主要过程和环节:

 条件:组织宗旨、组织机构设置、师资来源及构成等

 过程:培养模式(试金石)、科研模式、校企结合等

 结果:学生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影响


【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分类设置体系及管办评架构探究
史秋衡  教授


 作者荣誉简介

 厦门大学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中国教育智库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兼教育智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所长、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兼教育学院院长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研究》首席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首席专家

 马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首席专家

 一顶层设计之高教规划架构

1、教育方针

 全国教育大会20189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属性为全面,党的),(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贯彻的方式:国、律、创三要素),(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人才培养的内涵:指标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内涵:五育一体),(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个面向转向新三个面向即三个建设:加速现代化;中特国际化;优质未来化)。

 注:斜体字为讲者对前面括号内容的注解

2、教育方针对高教规划的指引

 属性原理:高教体系规划的指引,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主导。规划需要格局。

 要素结构:高校规划的国、律、创三个核心维度。规划需要循证。

 人才培养内涵:教育功能指标化的维度,高校规划的学生培养规格心、格、力、才、民架构。规划需要行动。

 立德树人内涵:五育一体,高校工作规划的整体性和终生性。规划需要战略。

 新三个面向:加速现代化;中特国际化;优质未来化。高校规划的价值、地位和潜力。规划需要进入新格局。

3、《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教规划的逻辑起点

 (1)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对高教规划的指引,顶层性。

 (2)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是高教规划的逻辑起点,规划的方向性。

 (3)唯一规定设立与命名的设置评议专家机构:审批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委托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评议机构名称为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权限包括评议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分立、合并、终止,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以及高校章程。高校分类设置体系是高校规划的基本要素结构,规划的全局性。

 (4)督导内容与评估主体的不确定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在评估责权上的不确定性。《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督导制度在《高等教育法》没明文规定。高校督导与评估体系对高校规划进行多维专项导向,规划的循证性。

 (5)《高等教育法》优良结构的系统性夯实了高等教育领域母法的地位,对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管、办、评都有相应规定。

4、三大职能与五大使命对高校规划的建构作用

2018版《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大学的三项职能,并指出三项职能都可以以培养人才为核心。规划的核心结构,具有国际通用性。
    2017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规划的国别结构,具有国情特殊性。
从顶层设计上,三项职能支撑五项使命。大学职能的结构与大学使命的结构,似乎教学职能可以对应人才培养,又似乎职能结构对应人才培养?
中央顶层设计、法律条文与学界讨论共同丰富了大学职能的内涵。大学的职能既在学界讨论中体现其理论价值,也在政府执行与决策中体现其关联价值。

 二、分类设置体系在高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

1、高校分类设置的标志性进程:以分类发展为前提进行规划

1978国家制定面向全国和地区重点高校,高校分层设置有不同的服务面向和校地关系;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高校内部教育分层标准:学士、硕士、博士;1986《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以底线为主的高校设置管理制度初步形成;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分类设置;2017高校分类设置完成结构性布局,省域高校设置规划和高校分类设置评议并重。
    2
、高校分类法律政策:分类规划需要合法合规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教育部20171月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探索分类设置制度,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整体水平”。“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高等学校必须具备章程。”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本人主持的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研究》于2018年通过结题验收。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分类发展指导思想

 (1)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构建国家指导与省级统筹的高校分类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指导的高校分类体系是指多路高校分类体系,宏观指导高校发展;省级统筹的高校分类体系是指在国家多路高校分类体系指导下,省级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分类方案,规范高校发展;省级统筹,实施差异化分类政策:根据综合经济情况,形成多元分类体系。

 (2)高等学校设置制度

 高等学校设置的主要方针是调整存量,控制增量;完善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高等学校设置程序;构建以共性核心指标常模为基础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加强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与相关研究智库建设。

4、高校分类发展规划的三个阶段性标志

 (1)从注重量的堆积式增加转向注重质的循证式提升阶段

 (2)从注重顶尖大学建设转向注重三类标杆高校的全面推进

 (3)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高和格局优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5类型高校的特征

 (1)研究型高校

 创新:研究型高校在创新链条的前端,发现性质的新突破,研发能力强,知识含量高。

 教学与科研:研究型高校以科研引领教学,注重原始创新、高新技术和前沿科技对人才培养的带动作用。

 面临的核心问题:研发人才培养存在瓶颈;虚拟世界扩张难;创新风险大

 (2)应用型高校

 创新:应用型高校在创新链的中端,发明性质的新进步,吸收科研成果并转化、转移和积累,产业化程度高。

 教学与科研:应用型高校以应用研究引领与支撑教学,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吸收作用于教学,解决大量的核心技术和技术黑洞。

 面临的核心问题:科技瓶颈制约;专产对接易掉链。

 (3)职业技能型高校

 创新:职业技能型高校在创新链条的末端,改造革新和操作,技术强度高,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劳动者需求量大。

 教学与科研:职业技能型高校的产教合作促进教学,更为强调实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面临的核心问题: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称;本科、专科教育的差异。

6、高校规划的普适分析框架

 组织成长: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现有提供者的威胁,潜在加入者的威胁,替代者的威胁,供应商的影响力,用户的影响力);

 环境设计:PEST模型(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

 资源整合:SWOT矩阵(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专业调整:BCG矩阵(明星专业,现金牛专业,问题专业,瘦狗专业)。

 三、管办评架构对高校规划的调适

1、管办评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时间设计到2020年。

 《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由国家教育部于201554日印发。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管办评分离,以法管是关键,自主办是根本,规范评是保障。

2管办评解读

 管:高评委及高校分类设置体系:依《高等教育法》,从法律规定、宏观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好 “顶层设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每所高校设置状态与章程。涉及高校分类管理下普适性的高校规划。学校督导体系及高校督导:依《教育法》,督政、督学、评估监测。高教司评估处职能并入。涉及高教管理下特殊性的高校规划专项执行。

 办:依《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规划的普适性与特殊性并重范畴,三通道的千校千面。

 评: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新型高校合格评估;高校、基地专项评估方案;专业认证方案。高校规划执行的专项检查与调整。

 四结语:高校规划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依法依导设计框架

 办学定位:循史循证搭建结构

 立德树人:明确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流特色:研究自身的特长与优势

 创新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机制体制平稳转型

 职能发挥:全面调动改革的内动力,关注学风、教风

 过程控制:找出改革的重要环节;设计符合校情、操作性强的改革评价方案

 攻坚克难:取得重点突破

 内涵提升:形成整体的使命、愿景及绩效目标体系

 教育本质:关注人才培养,更应关注成长体验,设计优良教学过程是育人之道



   

Copyright © 2008-2016 泰山学院发展规划处
学校地址:泰安市东岳大街525号 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