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教 动 态
第4期
(总第50期)
泰山学院发展规划处主办 二○二○年十月九日
目 录
【本期话题】 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纲领文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校长论坛】 书记、校长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要着眼于彰显办学特色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制度设计总体框架。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山东高校书记、校长立足本校实际,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纷纷献计献策,践行大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纲领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
【校长论坛】
书记、校长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让人感到非常振奋。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一直以来,山东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重实绩、破“五唯”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各类评价工作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方案精神,立足全局、破立结合,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为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昭风:从科研评价的“破五唯”到教师职称评定“破五唯”,再到此次出台《总体方案》提出教育评价“破五唯”,体现了党和国家剑指沉疴,塑造新时代教育新生态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总体方案》提出的“五破五立”,从顶层为教育事业发展设立了教育评价“指挥棒”,对科学发挥教育评价体系的鉴定诊断、激励导向、监督管理功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这既是一项全新要求和挑战,更是一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机遇。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观,系统审视和建立健全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辨证施治、重点突破,坚决矫正教育短视行为和功利化评价倾向,力求让教育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教育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教育评价改革却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方案》的出台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做到了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了教育功利化倾向,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岛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学习的成果是多元的、动态的,可变化的,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科学的评价观必须与生命的发展同步。人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当给予高度的尊重。人的成长,就其纵向而言,本然具有过程性和发展性;就生命呈现状态而言,有浮出水面的显性品质与潜存水底的隐性品质;生命的独特性,需要我们运用更加富有前瞻性的评价来对待,突破种种固化评价标准。评价的终极目的,是激励人的新进步、新发展和新成长。
伴随着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可能性和超越性都将增强,不确定性、风险性亦将提升。前瞻教育改革开放的远景,不能用以往既定的标准来斫削未来自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实践。面对实践样态趋向多元丰富,评价观自然应当与时俱进、蜕旧更新;未来之教育需要适应未来之评价——只有在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新时代的教育与评价才能持续创新、走向更高境界。
青岛理工大学校长谭秀森:刚刚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牢牢抓住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重构的关键一环,为高校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亮出了旗帜、明确了方向。谭秀森表示,作为省属地方院校,学校将在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系列决策部署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教育教学等内部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勇涉“深水区”、敢当“排头兵”,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在山东高校“双高”建设进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大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车先礼:《总体方案》是指导新时代全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刚性领文件,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下一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破立并举,深化教学、科研、教师、学生、人才等方面的评价改革,构建符合国家要求、行业特点、学校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内生动力。
潍坊学院校长冯滨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有发展目标,又有工作任务,也有实施措施,对我们高等学校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方案中提出要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立足应用型这一定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继续深化内部综合改革,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要健全完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在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加强对《总体方案》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在用方案指导工作、推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
山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玉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的责任使命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为新时代大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大学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发展路径选择更加多元,为大学百花齐放、特色发展营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大学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贡献更多的力量、谱写更辉煌的篇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山东政法学院将紧紧围绕这个方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力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高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台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机制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职教高地建设启动以来,我校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提出创建中国职业高等教育的“山职样板”的目标愿景,探索实施一系列综合改革,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建立“教学班、行政班”“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双元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着力解决规模化培养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之间的矛盾等。下一步学校将以《方案》为引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进一步改革教师、学生和用人评价,建立以“潜心教学、全心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和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用人评价体系,努力创建教育改革评价的“山职样板”。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左海青: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系统需要系统思考和全面改革。坚持全面破除“五唯”,建立“四个评价”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社会主义教育的走向指明正确方向,形成正确价值引导。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眼于中国教育推动现代化进程,也将对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志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系统提出“四个评价”: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方案》要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为导向,坚持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建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可谓意义深远。此次教育评价改革范围广、深度深、力度大,抓住了要害和精髓,破立结合,可以有效破解多年来教育评价存在的弊病,营造良好的教育新生态。我校将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采取坚实行动,沿着教育改革的指挥棒砥砺前行。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院长刁建东:《方案》对于职业学校提出健全评价,这些年职业教育改革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存在很多,特别是非常重要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如何进行评价,仅靠学校上报一个就业率肯定是不行的,应该很好的去研究。
《方案》对于教师评价方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应研究如何落地;如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如何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思政】
程建平:课程思政建设要着眼于彰显办学特色
作者: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每一所大学都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良传统、风格和显著特征,这一办学特色是属于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鲜明特质。这对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影响。高校必须结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将自身的特色和优良传统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开发和发挥好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办学特色
处理好共性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当前全国正努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只有依托于学校定位和教育模式等鲜明特色与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德育的比较优势。相反,如果一味追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适性,往往会舍己之长,得不偿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因此各高校既要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不同的德育优势,将《纲要》中共同要求与各校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各校的内涵式发展,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立德树人的教育之花在校园中处处绽放。正如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只有各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各有长处,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交流、借鉴、融合和发展,最终全面实现我国思政教育的春色满园。
兼顾好显性与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尽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但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意味着要让所有课程都成为思政课。相较于思政课“显性教育”的模式,课程思政中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更容易让人接受。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对于自己的学校具有一种独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与自己学校相关或者符合学校风格的内容更感兴趣,加之高校中多数特色专业都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若我们对学校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将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统筹好学校与学生成长的辩证关系。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巩固离不开全校师生共同的认同和行动,换言之,塑造学校特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不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其能力素质和眼界视野上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特色的凸显使学生更容易明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学校特色,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脚踏实地奋斗,从而谱写学生们人生的青春奋斗之歌,汇聚青年人建设国家的磅礴力量。
二、结合办学特色,五步骤建设课程思政
清晰定位课程思政特色,精准育人。准确的定位是推进课程思政特色化和整合优势资源的前提和基础,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校风、学风,还有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科优势、专业布局等因素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明确学校课程思政的形象设计和具体着力点。例如以文史哲专业为优势的学校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理工科为强势学科的学校则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学类院校则要引导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也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准确定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无声育人。教学内容是我们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载体,办学特色的凸显要通过充分挖掘本校独特资源入手。经过长期办学治校的积累和沉淀,学校都会在办学理念、学术风格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长此以往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高校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校友故事、学校传统当中的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价值观导入课程当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引领,这样也使得高大上的理论原理充满活力。从校际来看,由于办学体制、办学时间、办学模式、办学层次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分类分级,突出办学特色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学校做法,而要突出自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因校制宜,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解释力。
加快改革课程思政方式,实践育人。结合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课程的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打破传统课堂单调乏味的刻板印象。依托于教育基地等现实社会资源,学校可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在验证、实践和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贯通其中,这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有所侧重。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从而有助于其在未来做出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由此,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发挥帮助学生成才就业的合力。
综合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三全育人。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至所有课程,使各学科各专业协同育人,因此它不能单独存在,那么办学特色的彰显也要通过课程思政体系才能得以彰显。在构筑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时,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力量的配比和资源的投入有所不同,从而反映出不同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逻辑。首先,各高校党委应当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持续深耕“课程思政”责任田,把好顶层设计关卡。其次,针对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目标搭建分层次、分类别、分等级的特色保障机制,促使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学校特色。再次,制定可实施性强、激励作用明显的评价机制,持续做好针对课程、教师、教学等不同方面的中期、长期评价工作。最后,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全国高校特色课程思政的交流互鉴,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努力打造课程思政品牌,特色育人。课程思政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切实回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立德树人,除了完成国家对学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之外,学校还应当在找准学校定位的基础上,树立打造特色思政课的品牌意识,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做到“一校一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应当注重发挥学校创造性,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特色思政课,依托学校特色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经络,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15版)
本期编辑 高强